top of page

Mandatory COVID-19 Vaccination?

新冠肺炎大行其道。放眼世界,美洲、歐洲各國市民無不爭相接種疫苗,而許多亞洲、非洲國家則無力購買疫苗,需依靠其他國家送贈,可見世界各地對疫苗需求殷切。香港似乎是少有疫苗供過於求、出現過剩。由疫苗接種計畫展開至今共5個月,截至7月20日,打齊兩針的市民接近204萬人,接種了首劑疫苗的市民數目佔合資格人口 41%。[1] 然而,要達到有效群體免疫,全港接種率須達至總人口的 70%,兩者之間仍有距離。那麼,政府應否強制市民接種新冠疫苗?又或者,什麼情況下才可合理化「強制/ 強迫」(coercion)?


面對此問題,世界衛生組織列出了5項考慮因素 [2]:

  1. 強制的必要性

  2. 是否有足夠證據證明疫苗的安全

  3. 是否有足夠證據證明疫苗的效用

  4. 足夠的供應

  5. 公眾對政府的信任


以下將淺談第1、5項因素


必要性 - 可思考方向

  • 強制疫苗接種帶來保障公共衛生與個人自由之間的矛盾

  • 英國著名政治經濟學家 John Stuart Mill 指出:「只有當一個人的行為有危害他人的風險,個人自由才能被限制。」換言之,只有在溫和政策及個人預防措施無效、達至群體免疫的速度會引來嚴重公共衛生威脅時,才應該使用強制政策

  • 群體免疫對保障公共衛生的意義:能防止危害他人 (non-maleficence),尤其對於身體狀況不合適接種疫苗的人,如患有特定疾病的病人、哺乳期女性等、防止輸入性病例帶來的傳播、防止局部爆發

  • 另一方面,每個人對接種疫苗帶來的風險、感染新冠肺炎的風險之間的衡量不一,更有人會有宗教考慮

  • 比起強制,我們可先考慮對個人自由侵入性較低、成效較高的政策,盡可能在公共衛生和個人自主權間達至平衡。香港疫情相對溫和,現時疫情的嚴重性、對市民帶來的威脅、疫苗接種的迫切性不及其他國家。現階段可以公共教育、資訊傳播為策,以撫平大眾對疫苗副作用的恐懼。例如香港接種疫苗人士年齡分布不平均,70歲以上長者只有約一成人打針,政府可針對長者接種率特別低的區域,並在該些區域推行外展服務等措施


公眾對政府的信任

  • 大學研究指出,市民對接種疫苗猶豫不決的一大原因是對政府建議缺乏信任。2019年的社會運動帶來的不信任擴張到公共衛生層面

  • 強制疫苗接種會惡化公眾對政府的不信任

  • 以科學為根據的公眾教育較能彰顯政府的公信力,例如可著重澄清接種疫苗與患上貝爾面癱、心肌炎、死亡的因果關係

參考資料:


0 comments
bottom of page